4月23日,由中央网信办社会局、国铁集团党组宣传部联合举办,南昌局集团公司承办的“发现最美铁路 纵览苏区巨变”主题网络宣传活动,从打响武装反抗第一枪的英雄城南昌出发,沿着京九、赣瑞龙、南龙铁路及昌赣、合福、沪昆高铁组成的环线铁路,重温革命往事,探寻红色基因,感悟初心传承。26日,活动团乘大巴前往永安烈士陵园拜谒烈士,听铁道兵营道修讲述鹰厦线建设故事。
沿着时间的长河逆流而上,连绵群山之间,歌声嘹亮,钢铁长龙,气势如虹,那是1958年鹰厦铁路建成通车。鹰厦铁路是福建省第一条干线铁路、第一条出省铁路通道,也是新中国继成渝铁路后第二条开工建设的干线铁路。这是一条英雄之路,是一条由汗水、血水和生命浇筑成的奇迹之路。在崇山峻岭之间,铁道兵单纯依靠人力,不畏艰难,战天斗地,硬是完成了这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人间奇迹,他们这“不怕苦、不服输”的精神激励这一代又一代铁路人。
时光变迁,铁道兵精神永垂不朽。“闽道之难,难于蜀道”,鹰厦沿线山高水长,修建铁路的难度可想而知。60多年前,我国各方面条件异常落后,没有像现在一样的大型机械、电力设备,这移山填海的奇迹,每一米铁路的建成,靠的都是铁道兵肩扛手挑人力完成,靠的是他们的奉献和牺牲精神来完成。铁道兵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概,“不怕苦、不服输”的精神,“逢山开山,遇水架桥”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,建成了这条修筑难度极高的铁路。鹰厦铁路沿线的烈士陵园里,长眠着当时修路牺牲的铁道兵,他们用热血和生命,谱写了感天动地的壮美诗篇。
山川依旧,他们风雨相守。随着时代发展,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辉煌之后,尽管如今鹰厦铁路逐渐走向落寞上,不复当年繁华,但还是有不少人在鹰厦铁路沿线默默坚守,守护一趟趟列车安全前行,铁道兵精神在这里传承。由于多通过山区,鹰厦铁路建成就不断面临着滑坡、落石、溜坍、泥石流、倒树等自然灾害的威胁,始终有一批又一批的搜山扫石队翻山越岭,在守护着它的畅通。永安工务段永安南路桥车间主任王建新就是其后一员,常年搜山扫石,临近退休的他患上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和腰间盘移位,时常痛苦不堪,家人劝他多休息,可是每年春节都在一线值守。
岁月无声,老树开了新芽。鹰厦线33公里处有一个隧道,叫“杨树排”隧道。“杨树排”隧道建成于1957年,原铁道兵某排在开凿隧道时,发生了大面积塌方,排长杨树和全排战士以身殉职。为纪念杨树和他的战友,这条隧道被命名为“杨树排”。铁路防洪主汛期里,一对桥隧工父子每隔两天就要到这里沿着检查道上山,冒着风雨,上山下河,全面排查铁路沿线设备安全情况。父亲叫乐林辉,是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公司鹰潭工务段鹰潭路桥工区的工长。儿子叫乐伟文,是同一个段余江路桥工区的工长。据了解,乐家汉子三代都当过兵,三代都是桥隧工,三代都担任了工长,三代都在为鹰厦铁路的安全默默坚守奉献。有老树逝去,有新芽成长,铁道兵精神在这一代代的传承中,不断被发扬。
英雄们的丰功伟绩需要我们去牢记和缅怀,为“交通强国,铁路先行”的历史使命继续奋斗,把工作成绩单当作敬献给英雄们的花环,就是最好的传承。为了不辜负先烈的期望,唯有在新的征程里昂首阔步、奋勇向前,谱写属于我们的壮美诗篇。(黎明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