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月24日,人民日报报道,中欧班列(长沙)驶出长沙国际铁路港。目前,湖南中欧班列已开通至汉堡、布达佩斯、明斯克等十余条线路,物流服务覆盖30个国家,自2014年10月以来,累计发出中欧班列已超过1200列。
看到这条新闻,不由得让笔者回想起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19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发出的信号。他说,自2011年首趟中欧班列开行以来,中欧班列不断增开班次、拓展线路,已通达欧洲22个国家,相信这支“钢铁驼队”将为“一带一路”合作增添更多动能,为沿线国家和人民带来更多福利。是啊,“钢铁驼队”以创新为笔,中欧班列擘画丝路发展新蓝图。
助力世界经济持续复苏。世界疫情形势依然严峻,中欧班列逆“疫”开行,彰显了大国担当。在此背景下,中欧班列持续有序畅通运行,成为防疫物资运输和各国携手抗击疫情的“生命通道”和“命运纽带”,传递出守望相助、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,为护佑班列沿线各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中欧班列在疫情期间的逆势增长,不仅是运输物资,更是架起了一条条“生命线”。当一列列中欧班列满载医疗物资抵达欧洲各国,真正实现运输与服务精准对接,最大限度地满足当地货主的运输需求,全力打通世界“补给线”。
不断实现利益共赢。2011年3月19日,第一列中欧班列满载着货物从重庆始发,直奔德国的杜伊斯堡。中欧班列开行之初,犹如一棵幼小的树苗,经过10年精心“呵护”,终于长成参天大树。10年来,中欧班列始终发挥着运量大、时效性强、绿色环保的优势,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高效稳定的通道,成为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互联互通的重要载体,为畅通中欧国际贸易、世界经济回暖作出了积极贡献。中欧班列不断实现利益共赢,已成为我国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联系最为紧密的纽带和共建“一带一路”的标志性成果。
让现代“丝绸之路”重放光彩。我们看到,中欧班列在中国和各国之间串联起来的物流通道,让商品畅通、文化沟通、货币流通,在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,并有力的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。数据显示,中欧班列开行10周年,从当时始发时不足20列发展到现在突破3.8万列,通达欧洲22个国家的151个城市。不断增长的数据背后正是百姓不断提升的生活品质,同时也谱写了中国与欧洲各国“患难见真情”的友谊新篇章,更彰显了中国“为世界谋大同”的大国担当。
相知无远近,万里尚为邻。驼铃声声,舟楫相望,绵亘万里,延续千年。我们相信,中欧班列植根于“一带一路”的历史土壤,载着来自东方大国的智慧和担当,传递出守望相助、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,为沿线国家和人民带来更多福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