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11日11时24分,由加格达奇开往古莲的6247次列车抵达大乌苏站。48岁的郝春林走下车,接过列车员递过来的行李,走向3公里外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大乌苏镇里的家。(中国青年报)
2017年以来,全国铁路常态化开行公益性“慢火车”81对,覆盖21个省(区、市),途经内蒙古东部、湘西地区、云贵地区、四川藏区、南疆地区等36个少数民族地区、104个国家级贫困县市。
尽管国家一直致力于实施复兴号品牌战略,建设“八纵八横”的高铁网络,但是从数据上不难看出,铁路部门仍然在兼顾着偏远地区人民群众的出行便利。
山区生活节奏慢,群众出行考虑的更多的是票价问题。小火车虽然乘坐时间久,但胜在价格低廉。公益性“慢火车”始终执行着1995年的普速旅客运价率,353公里的硬座票价仅为25.5元。作为一个25年不涨价的企业,不计成本、不为盈利,为老百姓多省一点,铁路部门彰显出为民服务的政治担当。
虽然国家一直在持续开展新线建设,并且已经为“老少边穷”地区通上了高铁,但毕竟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,大山深处、偏远荒漠等地区很难做到全覆盖。“慢火车”就恰好弥补了偏远地区人民群众出行的空白。笔者从12306上查到,从加格达奇到古莲的6247次列车,途经都是老百姓家门口的小车站,这让远离大城市居住的人民群众享受到了便利。
速度慢、票价低,但服务却是高质量。为了满足群众换乘需求,解决旅客早进城、晚出乘“两头摸黑”的情况,一些车站对机车位置和停车标识进行了移动,最大限度方便群众乘车。不仅如此,沿线群众还能通过列车到城里贩卖农副产品,“慢火车”成为了“幸福列车”。如此高性价比的服务,笔者不禁为之点赞。
更为贴心的是,考虑到沿线群众出行大多携带大件行李、家禽和牲畜,铁路部门还拆除了部分车厢坐席。“慢火车”不像繁忙干线的客运列车,平日里乘坐人数不多。因此,拆除部分座椅,空出来的区域方便群众多携带行李,这种因地制宜的做法更接地气。
记得以前日本有“一个人的火车站”的故事,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。原因就在于人们普遍认为企业总是追求利益最大化,车站不计利益,仅为一人服务,传递出来的温情让人动容。中国的“小慢车”虽然不只为一人服务,但也传递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浓浓温情,凸显出铁路部门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,一个也不能少的态度和担当。(任伟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