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高速铁路网四通八达的今天,与一日千里的高铁相比,速度慢、设施旧、票价低的“慢火车”看似已经掉队,实际上却是沿线群众走亲访友、求学就医、赶集卖货、外出务工的重要交通工具,在实现小康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。(人民网 4月22日)
火车一响,黄金万两,说的就是长期以来铁路在人们出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而在我国一些偏远地区,受自然条件、经济发展等因素限制,“慢火车”依然市场广阔。它们票价低廉、逢站必停,运走的是土特产,带回的是致富路。“慢火车”朝着百姓的需求开,为偏远地区旅游赏景、外出务工、求学通行串起幸福,架起“连心桥”,道出了铁路浓浓的为民情怀。
随着经济的发展,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迈进,而在快起来的时代中,更需慢下来的情怀。物价可能变化,但“慢火车”一直坚守初心,它依然沿袭着亲民的票价,减轻百姓出行负担,把铁路服务与偏远地区的百姓联系起来,让每一个人都切实感受到实在的温暖,公益的温情。城里的人们乘着“小慢车”来乡村旅游,当地的果农乘着“慢火车”走出大山,凭借着勤劳的双手挣钱补贴家用,一列列“慢火车”既是沿途百姓的“便民车”,更是“致富车”,小小的车厢每天都演绎着和谐温馨画面,成为一道道动人风景。
近年来,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蓬勃发展,铁路线网络已然在神州大地错字密布、徐徐展开,铁路已成为更多民众出行的首选。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,现有的铁路网格并未满足所有人的出行需要。甚至说,有一部分人群,因所处环境和位置的特殊,出行成为困难事。对此,铁路部门坚持小慢车服务,把铁路服务触角延伸到更多有需要的地区和人群,释放供给侧改革红利,让百姓出行和地域发展都得到了便利和实惠,实现了铁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。笔者认为铁路部门继续加强建设、创新科技、优化服务,致力于更多的改善民生的项目,让民众对出行生活,更有获得感,更有期待感。
叶茂根深,民生为本。不管时代如何变迁,“慢火车”依然是一道最美的风景,照亮百姓出行路。(郭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