铁路“五一”假期运输拉开帷幕,自4月29日至5月6日,为期8天,预计发送旅客1.06亿人次。高质量开好81对公益性“慢火车”,为边远地区群众假日赶集、探亲、出游提供便利。(潇湘晨报 4月30日)
当一双双真挚的眼睛注视着你,紧张地追问,“这车不能取消吧?”“涨不涨价啊?”当一只只粗糙的大手,一边热情地将粘着泥土的花生、苹果塞进你的口袋,一边絮叨着,“这车太好了,真是离不了。”当一个个背篓者蹒跚下车,额角渗出汗水,脸上却露出满足的笑容,“累点不怕,有奔头!”每一次登上慢悠悠的绿皮车,总会被深深触动。
交通业迅猛发展的今天,中国名片“复兴号”驰骋在祖国的大地上,但是个别地区,交通不便阻碍着农民通往小康生活的道路。对于渴望改变命运的农民来说,通往新生活的希望之路,正随着铁路持续开行的,饱含脱贫温存的“小慢车”在铁轨上延伸,传递着奔向美好生活的“好民声”。
在以秒计算产出、以亿丈量成绩的今天,中国铁路不仅不断更新速度,更始终追求温度。这是一种不以短期盈亏做取舍的选择。目前,我国开行81对公益性“慢火车”,经停530个车站,其中绝大多数是三四等小站。这些车次的票价几乎几十年未涨,还免费托运老乡们的各种鲜活农产品。无论看上座率,还是数创收点,细算小账,每一趟“慢火车”都是稳赔不赚。然而,作为偏远地区与发达城市的主要纽带,“慢火车”挑起了百姓的生计线、民族团结线的大梁,换来的是乡亲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欢颜。可以说,铁路营收是有价的,而这份收获是无价的。
不仅如此,乡村小慢车跑出的是游子归家的期盼路。随着全国高铁线路的日益密集,不仅拉近了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,更让游子回家的路变得更近,但是由于地域限制,仍需要遇站停靠的“暖心小慢车”,穿行于深山大川、偏远乡村,成为当地联通外界的重要工具。当地资源流动、经济发展和人员流通,大部分都需要通过这趟列车来完成。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,很多村民外出打工,这些深入到交通欠发达地区的轨道线联通起全国铁路网,打通村民走出去看看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可以说,一种“慢回家”的独特风景更饱含了别样温情。
民之所望,乃企所向。伴随着汽笛声,一趟趟“小慢车”为偏远地区的百姓传递着稳稳的幸福。文化大篷车、科普大课堂、通学小书桌……老百姓关心什么、期盼什么,人民铁路就推进什么、提供什么。尽管铁轨有尽头,但铁路服务却可以伸向乡村振兴的各个角落。从某种意义上讲,这些终年不停摆的“慢火车”,不仅是“代步车”,更是幸福路上“一个都不能少”的“圆梦车”!(魏晓飞)